首页 资讯 正文

平湖水上服务区变身“全能充电宝” 为船民送上绿色能量包

体育正文 259 0

平湖水上服务区变身“全能充电宝” 为船民送上绿色能量包

平湖水上服务区变身“全能充电宝” 为船民送上绿色能量包

初夏时节,漫步在岳阳(yuèyáng)南湖步行道上,湖光山色尽收眼底。远处,一叶扁舟划过(huáguò)水面,泛起阵阵涟漪。6月17日(rì),“江湖不远 岳阳很近”——全国网络媒体“湖南e周”主题(zhǔtí)宣传活动在岳阳启动,来自全国各地(gèdì)的(de)80多名媒体记者和网络达人齐聚南湖,看这片烟波叠翠、人文浸润(jìnrùn)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,如何立足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,将诗与远方从美好憧憬变为惬意体验,书写文旅融合发展的“南湖模式”。 岳阳南湖一角(yījiǎo)风光  杨阳萌摄 岳阳南湖新区因南湖而得名。2023年(nián),南湖新区成功晋级为(wèi)国家级旅游度假区(dùjiàqū),目前(mùqián)正积极参评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培育对象。今年“五一”期间,全区累计接待游客58.29万人次,实现旅游总花费4.3亿元。数据背后,是(shì)南湖新区以文化为灵魂、生态为底色、创新为动力,推动文旅产业从“单一景区”向“全域融合”升级的不懈努力(bùxiènǔlì)。  人文为魂:激活千年文化(wénhuà)基因 南湖古称巴陵㴩湖,唐代张说的“云间东岭千重出(chū),树里南湖一片明”道出了南湖之美。作为全国(quánguó)少有的城市天然湖泊,南湖水域面积13.78平方公里,是杭州西湖的两倍,被评为(píngwèi)“国际魅力湖泊”。 如何让沉睡的(de)文化资源“活(huó)”起来?南湖新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。近年来,该区提出“重绘湖山胜景,激活文化基因”计划(jìhuà),通过景观体系重构推动全域旅游(lǚyóu)升级,结合城市风俗最终确定(quèdìng)了包括麦港飞舟、天灯引航、三眼阅秀、一龙九龟、南津古渡、太白赊月、圣安塔影、㴩阁寻梅、范蠡归隐、八仙问道在内的“南湖十景”,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,也能感受到深厚(shēnhòu)的文化底蕴。 环湖岸边,集(jí)观光车道、骑行道、步行道于一体的(de)“南湖三圈”,串联起圣安寺景区、南津(nánjīn)古渡、房车营地、花语世界等优质旅游资源,形成兼具旅游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山水生态体系。 首届岳阳市旅游发展大会、首届全国青少年户外运动(hùwàiyùndòng)大赛、中国(zhōngguó)家庭帆船赛等系列节赛,更是开启(kāiqǐ)了南湖新区“文化+体育+旅游”融合发展新模式。 生态(shēngtài)为基:守护一湖碧水清波 泛舟南湖,清风拂过,绿水相伴。湖畔(húpàn)绿树葱茏,居民们在湖边(húbiān)散步、拍照,感受美丽河湖带来的幸福感。 近年来(jìnniánlái),南湖新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,强力推进“截污、禁养、清淤、活水、严管”十字方针,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“河畅、水清、堤固、岸绿(ànlǜ)、景美”的总体目标,获评湖南省(húnánshěng)美丽河湖,为文旅融合(rónghé)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。 “这里就是(jiùshì)一个天然氧吧!”“湘版‘西湖’,被我发现了(le)!”看着眼前风景秀美的(de)南湖景色,媒体团的记者们纷纷拿出手机,在各种社交平台上晒出南湖美景,为风景秀丽的南湖打CALL。 曾几何时,南湖(nánhú)如同一口“大锅(dàguō)”,岳阳城区(chéngqū)污水汇流“锅底”。到了夏季,气温升高,蓝藻呈大面积暴发之势,一度让南湖水质岌岌可危。 “我们通过全面开展湖水底泥清淤、截污纳管、生态修复等工作,彻底根除黑臭水体(shuǐtǐ),连续六年控制了蓝藻大面积爆发”讲解员刘蒙介绍(jièshào),现在南湖(nánhú)主湖水质常年稳定在地表水Ⅲ类。 创新为要(yào):打造多元业态矩阵 村长市集、太白诗酒茶(chá)、民宿书店、研学(yánxué)基地……曾经破旧不堪的村庄,变身(shēn)熠熠生辉的文旅地标。在洞庭湖小镇,记者们体会了农文旅融合发展后的地区“蝶变”。 小镇的(de)前身是陈家咀村(jǔcūn),村民以务农为生,村内鸡鸭乱窜,果树杂生,鲜有人来。2021年,南湖新区以“守护好一江(yījiāng)碧水”为使命,启动全面改造,盘活闲置土地(tǔdì)与房屋,注入7.8亿元资金,将其重塑为集原乡村落、文化艺术、科技体验于一体的洞庭湖小镇。 结合洞庭湖“水·乡”文化核心,小镇分为产业(chǎnyè)创意区(qū)、文化体验区、田园(tiányuán)度假区、生态观光区、自然科普区、山地(shāndì)运动区等六大功能区,从传统巴陵民俗、食、住(zhù)、行、渔等文化中,寻找传统洞庭水乡记忆。同时结合数字化时代生态,创新场景产品理念,打造乡村创新农文旅融合度假的小镇标杆。 如今的(de)小镇,石板路蜿蜒于田园屋落间,风格各异(fēnggégèyì)的民宿掩映于绿荫中,市集小铺汇聚香干、糍粑、豆子茶等传统美食。“节假日,小镇日均人流量超2万,许多村民留在小镇务工,每个月工资有三千多元,还有保险。”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小镇不仅成为市民们(men)周末“慢(màn)生活”的打卡地,还为居民(jūmín)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。 贵州日报(rìbào)天眼新闻记者 杨阳萌
平湖水上服务区变身“全能充电宝” 为船民送上绿色能量包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