泸州古蔺:从红色热土到文旅高地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样板
泸州古蔺:从红色热土到文旅高地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样板
泸州古蔺:从红色热土到文旅高地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样板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17日电 (杨雯涵)日前,由四川省民族(mínzú)宗教事务委员会主办的“石榴花开天府情·中央(zhōngyāng)主流媒体四川行”采访活动走进泸州市古蔺县太平古镇,实地(shídì)了解当地铸牢(zhùláo)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实践。
胡敬华讲述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。古蔺县融(róng)媒体中心供图
赤水河畔太平古镇一处(yīchù)古朴小院里,竹制纤绳环绕,木桌长凳磨得发亮。79岁的胡敬华端坐其间,正为(zhèngwèi)游客讲述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。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曾是(shì)赤水河上(shàng)的船工,更是太平古镇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者。
胡敬华(hújìnghuá)的父亲(fùqīn)胡道财是一名老红军,1935年在一次战斗中负伤后留在太平镇,1953年早逝时,胡敬华年仅7岁。9年后,胡敬华踏上赤水河成为纤夫(qiànfū),同船的还有父亲的战友江明万。江老讲述(jiǎngshù)的红军故事,在少年胡敬华心中埋下火种。
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的(de)太平镇是国家历史文化(wénhuà)名镇。古镇(gǔzhèn)边上的太平渡渡口是红军长征途中四渡赤水二渡、四渡的主要渡口。很多游客尤其是年轻人(niánqīngrén),对曾发生在古镇的故事非常好奇,胡敬华经过一番思考,决定在古镇义务为大家讲红色故事。
“只要还有一口气,我(wǒ)就一直讲下去。”1995年(nián)开始,胡敬华(hújìnghuá)在自家院坝摆了四方桌和长凳(zhǎngdèng),搭建讲堂,义务为来自全国各地的(de)游客讲述红色历史。“每场大约1小时,有时一天就是好几场。”在他看来,红军故事需要讲述,红军精神更需要传承。“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年轻人记住这段历史,把长征(chángzhēng)精神用在建设家乡上,就像我们船工号子里唱的:众人划桨开大船。只有各民族兄弟姐妹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,才能让日子越过(yuèguò)越好。”
胡敬华(hújìnghuá)的故事是太平古镇从红色热土迈向文旅融合高地的生动缩影。作为红军长征的重要转战(zhuǎnzhàn)地,当时,太平的百姓们争相用木船、门板(ménbǎn)等搭建浮桥,帮助(bāngzhù)红军渡过赤水河,留下了门板搭浮桥的佳话。至今,256处红军驻地旧址诉说着这(zhè)段厚重的历史。然而,古镇曾因交通闭塞、开发滞后,一度陷入“人去楼空”的困境。
转机源于(yuányú)对资源的深度激活。太平镇组宣委员雷勇介绍(jièshào),近年来,古镇在保护原有风貌的基础上,积极开展旅游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,包括对古建筑的修缮、电力改造、城镇道路的提升等;同时,还(hái)新建咖啡馆(kāfēiguǎn)、民宿、非遗展示馆(zhǎnshìguǎn)、服装馆等业态,以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体验。
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一部分,太平古镇依托其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(zīyuán),打造众多红色文化项目。为了进一步丰富(fēngfù)文化旅游内涵(nèihán),古镇还将古蔺当地苗族、彝族等民族文化融入其中。游客可以在民族服装体验馆内穿一身(yīshēn)民族服饰,在古镇留下独特的文化记忆。
“我们打造的‘古镇祈福·迎春百(bǎi)家宴’民俗品牌,吸引汉、苗、彝等多(duō)个民族百余户家庭参与,以长街百家宴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。此外,融合民族元素创排《四渡赤水出奇兵》实景(shíjǐng)剧、《赤水河上的密电码》情景剧等,推动‘红色文化(wénhuà)+民族文化’联动发展。”雷勇说。这些活动不仅(bùjǐn)赋予古镇更多的文化内涵,也(yě)以旅游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。
数据显示,太平古镇2024年接待游客量50余万人次(yúwànréncì)。截至目前,2025年,游客接待量已超过2024年总量的一半,随着7至10月(yuè)红色教育、研学高峰期的到来,游客数量预计将(jiāng)大幅攀升。
文旅融合的春风吹活古镇经济,也给当地民众带来致富机会(jīhuì)。在古镇新开(xīnkāi)的咖啡馆里,陈二妹娴熟地制作着咖啡。今年“五一”期间,咖啡馆单日(dānrì)营收超3000元。她正筹划推出“四渡赤水特调”系列主题咖啡,让游客品味咖啡香时,也感受红色(hóngsè)文化。
“古镇游客多了,大家日子跟着好过。”陈(chén)二妹感慨,几年前,为谋生不得不外出打工(dǎgōng),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,钱包鼓了,更能(gèngnéng)陪伴孩子成长。像咖啡馆一样,纯天然果汁店、民族服饰租赁店等新(xīn)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各展所长,互补共赢。
赤水河奔腾不息,红色血脉代代相传。胡敬华在庭院里的(de)(de)讲述声、咖啡馆里飘散的香气、长街百家宴上的欢歌笑语共同(gòngtóng)谱写着太平古镇的新篇章。这座曾经(céngjīng)“沉睡”的古镇正以红色文化为魂、民族团结为韵、文旅融合为径,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。(完)
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17日电 (杨雯涵)日前,由四川省民族(mínzú)宗教事务委员会主办的“石榴花开天府情·中央(zhōngyāng)主流媒体四川行”采访活动走进泸州市古蔺县太平古镇,实地(shídì)了解当地铸牢(zhùláo)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实践。
胡敬华讲述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。古蔺县融(róng)媒体中心供图
赤水河畔太平古镇一处(yīchù)古朴小院里,竹制纤绳环绕,木桌长凳磨得发亮。79岁的胡敬华端坐其间,正为(zhèngwèi)游客讲述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。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曾是(shì)赤水河上(shàng)的船工,更是太平古镇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者。
胡敬华(hújìnghuá)的父亲(fùqīn)胡道财是一名老红军,1935年在一次战斗中负伤后留在太平镇,1953年早逝时,胡敬华年仅7岁。9年后,胡敬华踏上赤水河成为纤夫(qiànfū),同船的还有父亲的战友江明万。江老讲述(jiǎngshù)的红军故事,在少年胡敬华心中埋下火种。
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的(de)太平镇是国家历史文化(wénhuà)名镇。古镇(gǔzhèn)边上的太平渡渡口是红军长征途中四渡赤水二渡、四渡的主要渡口。很多游客尤其是年轻人(niánqīngrén),对曾发生在古镇的故事非常好奇,胡敬华经过一番思考,决定在古镇义务为大家讲红色故事。
“只要还有一口气,我(wǒ)就一直讲下去。”1995年(nián)开始,胡敬华(hújìnghuá)在自家院坝摆了四方桌和长凳(zhǎngdèng),搭建讲堂,义务为来自全国各地的(de)游客讲述红色历史。“每场大约1小时,有时一天就是好几场。”在他看来,红军故事需要讲述,红军精神更需要传承。“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年轻人记住这段历史,把长征(chángzhēng)精神用在建设家乡上,就像我们船工号子里唱的:众人划桨开大船。只有各民族兄弟姐妹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,才能让日子越过(yuèguò)越好。”
胡敬华(hújìnghuá)的故事是太平古镇从红色热土迈向文旅融合高地的生动缩影。作为红军长征的重要转战(zhuǎnzhàn)地,当时,太平的百姓们争相用木船、门板(ménbǎn)等搭建浮桥,帮助(bāngzhù)红军渡过赤水河,留下了门板搭浮桥的佳话。至今,256处红军驻地旧址诉说着这(zhè)段厚重的历史。然而,古镇曾因交通闭塞、开发滞后,一度陷入“人去楼空”的困境。
转机源于(yuányú)对资源的深度激活。太平镇组宣委员雷勇介绍(jièshào),近年来,古镇在保护原有风貌的基础上,积极开展旅游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,包括对古建筑的修缮、电力改造、城镇道路的提升等;同时,还(hái)新建咖啡馆(kāfēiguǎn)、民宿、非遗展示馆(zhǎnshìguǎn)、服装馆等业态,以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体验。
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一部分,太平古镇依托其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(zīyuán),打造众多红色文化项目。为了进一步丰富(fēngfù)文化旅游内涵(nèihán),古镇还将古蔺当地苗族、彝族等民族文化融入其中。游客可以在民族服装体验馆内穿一身(yīshēn)民族服饰,在古镇留下独特的文化记忆。
“我们打造的‘古镇祈福·迎春百(bǎi)家宴’民俗品牌,吸引汉、苗、彝等多(duō)个民族百余户家庭参与,以长街百家宴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。此外,融合民族元素创排《四渡赤水出奇兵》实景(shíjǐng)剧、《赤水河上的密电码》情景剧等,推动‘红色文化(wénhuà)+民族文化’联动发展。”雷勇说。这些活动不仅(bùjǐn)赋予古镇更多的文化内涵,也(yě)以旅游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。
数据显示,太平古镇2024年接待游客量50余万人次(yúwànréncì)。截至目前,2025年,游客接待量已超过2024年总量的一半,随着7至10月(yuè)红色教育、研学高峰期的到来,游客数量预计将(jiāng)大幅攀升。
文旅融合的春风吹活古镇经济,也给当地民众带来致富机会(jīhuì)。在古镇新开(xīnkāi)的咖啡馆里,陈二妹娴熟地制作着咖啡。今年“五一”期间,咖啡馆单日(dānrì)营收超3000元。她正筹划推出“四渡赤水特调”系列主题咖啡,让游客品味咖啡香时,也感受红色(hóngsè)文化。
“古镇游客多了,大家日子跟着好过。”陈(chén)二妹感慨,几年前,为谋生不得不外出打工(dǎgōng),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,钱包鼓了,更能(gèngnéng)陪伴孩子成长。像咖啡馆一样,纯天然果汁店、民族服饰租赁店等新(xīn)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各展所长,互补共赢。
赤水河奔腾不息,红色血脉代代相传。胡敬华在庭院里的(de)(de)讲述声、咖啡馆里飘散的香气、长街百家宴上的欢歌笑语共同(gòngtóng)谱写着太平古镇的新篇章。这座曾经(céngjīng)“沉睡”的古镇正以红色文化为魂、民族团结为韵、文旅融合为径,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。(完)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